(资料图)

龙形拳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拳术之一,源于清朝乾隆时代。攻守合一的传统南派拳术,既有拳出生风,刚劲暴烈的凶猛,又有松沉缠黐、抖弹冷脆的内劲。记者今日获悉,东莞塘厦龙形拳日前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介绍,龙形拳有十六动、三通过桥、摩桥功等套路。器械有单刀、双刀、黄龙剑、甩棍、双节棍、钢鞭、樱枪、大耙、扑刀、月牙铲、横头櫈、锄头邦、双头棍、穿心棍等。

1937年,龙形拳首创人林耀桂(惠州汝湖人)来到塘厦镇莲湖村开馆收徒,林国祥、林多寿等人成为第二代传承人。后来,林国祥等人培育了林效明等第三代传承人。龙形拳主要特征共有264种不重复的招数,分为三盘、上盘、中盘、下盘,由龙、虎、豹、蛇、鹤衍化成五形合一马步。塘厦龙形拳传承了林耀桂一代宗师武术技能,拳脚刚柔并济,一气呵成、又结合了当地麒麟武术套路招式,延续了塘厦龙形拳武术精神。

2014年,塘厦镇龙形拳入选东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第三代传承人林效明被评定为龙形拳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据悉,塘厦镇莲湖社区成立了龙形拳传承基地,培养了80 位龙形拳爱好者。2020年,龙形拳走进塘厦镇实验小学校园授课,深受师生欢迎和好评。

塘厦龙形拳被评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多次参加省、市各种武术比赛和表演,荣获众多奖项。2022年,塘厦龙形拳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将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开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比赛等,同时加强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非遗传承机制,不断提高非遗保护与传承力度,培育、建设非遗品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直建 通讯员:塘厦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