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凤丨文
//
(相关资料图)
西藏是人们的诗和远方
任何语言
在西藏的纯粹面前
都显得苍白无力
01
一生要去的目的地很多,但是有个地方一定不要错过,那就是 西藏 。
雪山、湖泊、牛羊与格桑花,西藏处处是景;寺庙、信徒、笑容与经幡,西藏处处是情。
这里是人们的诗和远方,任何语言在西藏的纯粹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就像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那首诗说的那样: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
西藏,就是这样让人神往。
冬日的树挂着霜雪迎风起舞,奔腾的澜沧江呼啸着向前,马群奔腾在土地上画下褐红色的画卷,清风吹拂下湖泊如坠入人间的青绿眼泪,雪山与湖泊在碧水蓝天里相互掩映,奏响高山与流水的乐章。
从静谧的高原、纯净的湖泊、绵延的草原,到质朴的民居、古老的民俗……以援藏为切入视角的当代援藏题材电视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景色迷人、广袤浩荡的西藏。
故事开篇,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就把西藏的波澜壮阔呈现出来了。远处的皑皑雪山、厚重的白云还有蜿蜒的河流穿过小小的村落,这里完全就是世外桃源的模样,也是西藏风景的真实写照。
走进新时代西藏也有新风景,川藏线“ 怒江七十二拐 ”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318邦达镇至八宿县区间,这条著名的险路,俗称七十二道拐,也被称为“九十九道弯”。看着从怒江峡谷一直蜿蜒到业拉山顶道路,能感受到的不光是这道路的壮观,更多的是感慨一代一代修路人的无畏精神。
如今,一个个穿越高山沟壑的高海拔公路隧道,一座座横跨大江大河的高架桥,宛如气势恢弘的“长虹”;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犹如飘飞的“哈达”,在高原大地舒展开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02
不过你知道吗?
和平解放之前,西藏没有一公里现代意义的公路 ,进“藏”难,那可真是难于上青天。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是过去西藏交通的真实写照。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运输方式,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1951年数十万筑路大军以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到2013年“莲花秘境”墨脱告别“高原孤岛”之路;从青藏铁路建设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到加快推进“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建设……
西藏交通70年蝶变,背后有着一代又代人的艰辛付出。
“ 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照亮生活 ”,电视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以质朴、真实、不带滤镜的方式还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和更早之前西藏地区的生活状况。
03
电视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 ,是一部聚焦援藏干部的作品。不仅如此,《雪莲花盛开的地方》还被中央统战部评价为“ 近年来制作水准较高的涉藏主旋律影视作品 ”,妥妥的“ 宝藏神剧 ”!
《雪莲花盛开的地方》由中央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西藏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 河南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 电视剧紧扣西藏发展的脉搏,以二十多年的时空跨度,凸显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史诗性。
不仅实力炸裂,《雪莲花盛开的地方》也是妥妥的“ 流量担当 ”!
今年5月,《雪莲花盛开的地方》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首播,首播期间有两周时间收视率稳居黄金时段电视剧全国排名第一位,取得了收视和口碑“ 双丰收 ”。
《雪莲花盛开的地方》中,在国家援藏政策的指引和“ 老西藏精神 ”的召唤下,欧阳南和李霞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克服诸多困难来到西藏的强嘎村,并和当地的村干部携手合作,以青春和奋斗把贫困而又美丽的朗嘎县强嘎村,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度假村,引领全县走上了一条以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全面小康之路。
尤其是援藏大学生欧阳南,他一腔热血,具有家国情怀,在奔赴扶贫目的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为了救助他,藏族同胞拉次献出生命。
拉次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欧阳南,他怀揣感恩之情,选择到偏僻且贫瘠的强嘎村扶贫,一方面照顾拉次的母亲,同时也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努力,帮助强嘎村脱贫。在不断摸索中,欧阳南带领当地百姓走上了一条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经济的全面小康之路。
修路,办糌粑厂,开酿酒坊、家具厂、养殖场…… 伴随着一次次尝试,平凡的藏地小山村,终于完成了蜕变之路。
《雪莲花盛开的地方》具有浓郁藏地风情和人文美景的画卷,油画般的高原极地风光荟萃下的精彩故事演绎,深情讴歌了广大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建设边疆的无私胸怀,和西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让观众们被西藏的自然美景风土人情,深深种草。
《雪莲花盛开的地方》今晚登录河南卫视出彩剧场,看三代援藏人如何化身傲风立雪的雪莲花,用顽强的生命之力,扎根绽放在雪域高原,该剧真挚真情真实展现了“援藏人”震撼人心的力量。
锁定 河南卫视 出彩剧场
7月7日(今天) 19:30
《雪莲花盛开的地方》
雪域高原 书写青春赞歌